- 2016 -

11-24

10:15:58
作者

暖冬行动 两寒门学子获捐助

11月22日,恰逢小雪节气,扬州进入2016年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强降温,当温度逐渐降到0°C的时候,提醒人们将会迎来初雪的到来,这一刻是该御寒保暖了。

这样的时节,有更多的牵挂将“禹爱同行”,在《扬州晚报》记者的陪同下,禹振飞慈善基金会的三位工作人员受理事长禹振飞先生委托走进了鹏鹏和明明的家,送去今年暖冬计划的第一份问候......

鹏鹏的家

      鹏鹏家的厨房是间摇摇欲坠的小屋,墙面霉点斑驳,连个碗橱都没有,吃饭的碗和筷子都放在大桌上,桌肚下四棵大白菜,够他们全家吃两三天。奶奶表示,下雨天在厨房走路都怕滑倒,也想弄厨房呢,最少两三千块钱,都可以让孩子上补习班了想想不弄了。

      鹏鹏的父母都是哑巴,父亲胃部患病不能做体力活,母亲也没有工作,在家里做些家务,81岁的爷爷身体也不好,常年卧床,全家的重担都落在71岁的奶奶肩上,既要照顾小的,也要照料老的。 
      每天早晨5点半,奶奶就起床烧水,做早饭,做好鹏鹏上学的准备,等鹏鹏吃完早饭,就坐着母亲的电动车去上学。

鹏鹏弱小的身体  

      14岁的鹏鹏长得并不强壮,1.58米的身高,体重还不过百,就这副体格,奶奶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孙子身上每一两肉都来之不易。 
      “这孩子小时候心脏不好,七八年前动过手术,恢复到现在能长这么多肉已经很满足了。”奶奶说,“鹏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了个大手术,那时候很多人都劝我们放弃,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动个手术要花十万元,是我坚决要给孩子动手术,哪怕卖了房子都要给孩子治病。” 
      鹏鹏的一条命是奶奶硬留下的,日后也和奶奶格外的亲,据奶奶说,那时候东拼西借的十万元,如今已还得差不多了,只剩家里亲戚的一点钱没有还。鹏鹏的手术恢复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20岁之前都不能做剧烈运动。没动手术之前,鹏鹏经常生病,现在已经好多了,身体也逐渐强健起来。

懂事的乖孩子

      鹏鹏从未主动要过零花钱 “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中上等,算不上拔尖。”奶奶介绍,鹏鹏每天回家自己主动完成作业,自己复习,父母都无法给鹏鹏学习上的帮助,以家里的条件,鹏鹏也上不起补习班,能保持中上游的成绩,全家已经很满足了。

      虽然现在上到初中了,但鹏鹏从来都不和奶奶要零花钱,顶多春游奶奶会给他5块钱买水喝。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在吃晚饭的时间会和奶奶聊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奶奶关照鹏鹏不要和同学争抢,要宽厚待人,鹏鹏总是主动对奶奶说,“我知道了,奶奶。”看着懂事的孙子,奶奶觉得很欣慰。

记者笔下的明明

    明明今年18岁,白白净净,一脸阳光,见人一脸笑,讲两句话脸会红,没有因为生病而自卑,在班上的人缘也不错,从初中到高中,只要他生病,都有同学来看望他。对于自己的病情,明明总是安慰母亲:“谁能不生病啊,开过刀就好了。”医生说,这次开过刀之后能有效的遏制气胸发作。

     明明同学也努力想养好身体早点去上学,“我还是想考大学呀,考个好大学,出来能孝敬父母,不给父母增添负担。”

明明的概况

    今年9月份开学后,明明同学老毛病气胸又发作了,这次比较严重,进医院动了手术。  “这次是个大手术,开胸切除两侧肺大泡,这样孩子以后就不会觉得胸闷。”母亲介绍,这次住院花费3万元,自费部分1.4万元,这对他们家来说是笔大数字。明明的母亲在超市做收银员,每月工资1000元多点,父亲晚上帮人家值夜班,白天打零工,一人做两份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出头,家里还有个80岁的老妈妈和他们一起生活,平时省吃俭用的钱都给明明看病、上学了。

   明明家的房子在一幢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小区里,是老式的两室一厅,老外婆一间房间,另一个房间是明明一家人住,明明和父亲睡大床,母亲就搁了张小床睡旁边。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明明的父母从来没去社区申请过困难补助,还是在一次偶然调解纠纷时,社区发现明明在家休息不上学,才知道这个家经济条件很困难。“其实要不是给孩子看病,我们家日子还蛮好的。”数年不给自己添新衣服的母亲,总是不愿意麻烦社区麻烦别人,她说,“别人帮你是情分,要感恩,人家不欠你的,去年社区帮明明申请到1000元奖学金,全家都很感激社区。”

妈妈眼中的明明

     “儿子比较懂事,也很阳光。”提起儿子,母亲总是一脸欣慰,“其实家里弄些好菜都是给孩子吃的,但是每次他总要先把鸡腿或者鸡翅膀夹给外婆,这孩子很会照顾别人。” 
     高中的课外辅导班很昂贵,有条件的同学都上了“一对一”的重点补习班,明明知道家里的条件,连上“大辅导班”的要求都不对父母提。“我家孩子能学到今天,全靠他自己,我和他爸爸两人都没能力辅导他。”母亲说,就是在生病的时候,明明都坚持每天学习,书本就放在床头,“从小学习就没让人烦神过,学习任务不完成是不会睡觉的。”   

特别鸣谢:《扬州晚报》记者余佳;宋都社区工作人员

      “我们希望把慈善当做一种习惯,一种信仰,一颗对大爱执着的温暖的心,竭尽所能的助学、助困、助老,尽管杯水车薪,远不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但我们一直努力着!”


                                                    ——禹振飞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